信游平台

信游平台是全国领先的一家互动娱乐游戏公司,九卅娱乐10年信誉登陆主要项目系体育类游戏,同时亦提供一些道地化的亚洲游戏等,九卅娱乐10年信誉

探访“中国冬奥冠军之乡”:一座煤炭小城为何走出10位世界冠军?

北京冬奥会的举行,让一座东北小城沸腾起来。元宵节当天,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以“冬奥冠军”之名,陆续燃放了近8小时烟花。此时室外气温已接近―20℃度,汽车行驶在冰面上一不小心就要打滑,但是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冰雪交融的天气。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这里的冰雪期,40多年前,有位叫孟庆余的教练在这里开始从事滑冰运动。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个不足70万人的小城市,出现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4位冬奥冠军、3位特奥会冠军、10位世界冠军,他们16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7枚冬奥会金牌,获得177枚世界级金牌,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的“冬奥冠军之乡”。

如今,走在七台河大街上,随便问一位市民,他们都听说过王濛是矿工的女儿,范可新家里是修鞋的,市中心不远处有条杨扬街……2019年“短道速滑冠军馆”的落成,让这些运动员真正成为了家乡的地标。

▲短道速滑冠军馆瞭望七台河市

01

一座小城的蜕变

从煤炭小城到“冬奥冠军之乡”

七台河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完达山山脉西端,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2月中旬,这里还没有透露出太多暖意,下午4点多太阳下山后,室外温度从白天的―10℃骤降到―20℃,街上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在市区北面的桃山湖冰雪乐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夜幕之下,仍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玩雪滑梯、越野车拉雪圈、雪地摩托、骑马等项目。在雪滑梯围栏边,打着横幅“弘扬冠军精神,聚力北京冬奥”、“助力北京冬奥会,全民健身上冰雪”。

▲桃山湖冰雪乐园里面的雪滑梯项目

在七台河市短道速滑训练中心,一批批孩子在教练安排下滑向冰场。这些8岁左右的孩子有些是从小学选拔上来的,有些是家人、朋友推荐的,还有从外省慕名而来的。

“我们这边差不多都是冠军,我也想成为世界冠军。”一位来自七台河市勃利县的小朋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七台河市山湖路与沿河街交叉口的“短道速滑冠军馆”

离这里3公里的桃山湖冰雪乐园旁边的山湖路与沿河街交叉口,“短道速滑冠军馆”巍然耸立。该馆于2011年建成,刚开始作为城市观光塔建设。为迎接2022年冬奥会,扩大七台河短道速滑项目优势,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将观光塔整体打造成了短道速滑冠军馆,2019年改造完成对外开放。整座塔高83米,塔基12平米,共8层。其中第二层为孟庆余和历代教练影像展示,第三至五层分别是杨扬、王濛、张杰展厅。

▲位于七台河市体育中心的滑冰场

走在这座小城里,除了分布在市区各个角落的滑冰场馆,关于工业城市的痕迹也随处可见。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起的城市,煤炭开采和电力开发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梳理七里河的发展史:1910年勃利煤田的发现,七台河由煤矿业而兴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量开采七台河煤田,为这座偏远小城带来了持续的生机;1983年七台河晋升为省辖市,与鸡西、双鸭山、鹤岗并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

据七台河政府官网介绍,近年来,七台河持续推进发展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医药、先进制造等“六大产业”,加快城市转型振兴。

同时,七台河也在不断发展体育运动,已成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出了张杰、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0位世界短道速滑冠军。而随着世界冠军的不断产生,冰雪旅游也成为七台河转型发展的选项之一。

▲七台河市区周边的积雪有一尺厚

02

一个新晋冬奥冠军

范可新已成七台河短道速滑领军人

王濛退役之后,范可新成为七台河短道速滑运动的领军人物。

2月5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范可新与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张雨婷不负众望,夺得金牌,后被政府奖励100万元;2月13日晚,范可新和队友韩雨桐、曲春雨、张楚桐、张雨婷,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铜牌。

成名之前,范可新的父母在七台河市区开了一间7平米左右的修鞋铺。刚开始训练时,由于家境贫寒,范可新甚至买不起一双2500元的冰鞋。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范可新小时候还曾在路边捡过废品。

然而,家庭困难也是范可新努力向上的动力。在相继得到世锦赛冠军和本届冬奥会冠军后,他的梦想终于实现,父母也在几年前搬进了崭新的“冠军楼”。

▲范可新父母在七台河居住的新小区

范可新的邻居路女士向红星新闻介绍,搬到新家后,范可新很少有时间回来,之前只见过一次。“范可新的父母这两年可能岁数大了,不再修鞋了,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他们被接了过去。”

2月13日晚,范可新与队友进行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决赛。看完比赛后,范可新的哥哥范恩玉向红星新闻表示,“作为哥哥来说为她感到很骄傲,这次范可新拿到了一金一铜,我们都非常高兴。”

▲2月13日晚,范恩玉在七台河体育中心观看妹妹范可新的比赛

范恩玉说,范可新之前训练的时候都尽量不让家人看,因为那种挥汗如雨的场面,看上去太辛苦了。他表示,“有家乡做后盾,有教练培养她,有社会各界人士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让妹妹能够一直滑到现在,取得可喜的成绩,我们家人都非常感谢。”

元宵节当晚,七台河市为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桃山区冠军桥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烟火表演,大批市民冒着严寒到室外观看,冠军家属也被专车接到现场。

▲元宵节晚上,七台河市民到冠军桥看烟火

七台河的短道速滑在役名将除了范可新外,还有1996年出生徐爱丽,她曾一度被认为是范可新的“接班人”。遗憾的是,在本届冬奥会上,徐爱丽因半决赛犯规,无缘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决赛。

03

一位短道速滑奠基人

不少冬奥名将都出自孟庆余之手

七台河短道速滑项目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奠基人孟庆余,此前不少冬奥名将几乎都经过他的培养。在他33年教练生涯中,培养出了数十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

▲七台河体育中心展示的孟庆余影像

孟庆余遗孀韩平云女士介绍,范可新小时候家境不好,从小营养不良,到队后孟老师对范可新关爱备至,很喜欢这颗苗子。

“当时很多老师说她身体素质不行,让她退役,但孟老师还是坚持让她留了下来,为她改善营养调理身体,始终没有放弃。”韩平云向红星新闻表示,当时孟庆余对范可新说,要努力改变家庭状况,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孟庆余1951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69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七台河新建矿场当采煤工人,1972年与韩平云相识。当时他利用工作空余时间练习滑冰,还代表七台河拿到了合江地区滑冰比赛冠军。由于孟庆余不善言辞,工作认真,整天只会埋头苦干,工友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莽子”。2006年8月2日,孟庆余带着小队员驾车从七台河赶往哈尔滨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6岁。

▲位于短道速滑冠军馆的孟庆余塑像

1974年,孟庆余被招收到七台河体校,成为一名滑冰教练。他没事儿就琢磨冰刀冰鞋,还把家里的红松板料扛来做滑板,把结婚时亲友送的穿衣镜拿来给队员矫正姿势。

彼时,孟庆余经常带队员到野外的倭肯河滑冰,把冰面上的积雪扫开就是一片冰场。七台河市体委也有个冰场,但由于经费太少雇不起人,孟庆余就每天晚上扫冰到八九点钟,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再起来浇水。那时候孟庆余焊了一个大铁桶,下面打了很多眼,还要在后面放一块儿大抹布,水流下来后抹一遍冰面就比较平整。

▲孟庆余教练遗孀韩平云

有时候孟庆余凌晨回家,韩平云看到他身上都是冰花,不理解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东北晚上达到―30℃,铁桶里的水浇着浇着就冻住了,要用棍子搅拌一下,水花溅到身上马上就结冰了。

孟庆余后来带着重点班队员到哈尔滨练习滑冰,安排的上课时间往往在凌晨或半夜,因为白天场地要给省队专业队员训练,七台河并不被重视。当时范可新就是其中一员。

韩平云记得,有一年过年放假,其他队伍都走了,把孟庆余高兴坏了,“因为整个冰场都是他的了,从早上一直滑到晚上。”

“今年冬奥会我还在想,如果孟老师还在的话,就不是范可新一个人,应该是成批成批的冠军诞生了。现在七台河直接为国家培养短道速滑运动员,不用经过省队,真的挺自豪的。”韩平云说。

▲短道速滑中心冠军馆第三层杨扬展厅

04

一对接力培养冠军的教练

夫妻教练接过孟庆余的秒表

2002年2月16日,七台河运动员杨扬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以44秒187的成绩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冠军,实现了中国运动员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杨扬的启蒙教练董延海如今回到七台河,担任短道速滑特色校总教练,他和妻子张杰都是孟庆余的学生。

董延海介绍,杨扬是他带的第一批孩子。“那时候(上世纪70年代末)没有室内滑冰场,都是在野外滑冰,倭肯河、桃山水库都去过。野外很冷,而且冰面不平,七台河运动员继承了矿工不怕吃苦、抗疲劳的精神,敢于和大自然作斗争。”

他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孟庆余在室外训练场浇冰的场景。“有时候白天上学,凌晨三点钟就要起床,拉着大铁桶浇一会儿桶里水面结冰了,就要用耙子搅拌一下,冰凉的水溅到身上就成了冰块儿,小时候手和脸都冻坏过。”

▲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教练张杰

董延海的妻子张杰目前担任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主教练,曾获得过1991年、1993年两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冠军和1993年世锦赛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是七台河市第一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获得者。

2019年1月1日,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成立。张杰告诉红星新闻,“七台河2013年刚建好体育场馆的时候,我们担心没有孩子过来,后来发现我们体制内只有一支队伍,都是从各个小学选拔上来的,就想着能不能在体制外成立一个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中心,为七台河短道速滑做多点支撑,这样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更有利于出现奥运冠军,也为七台河储备更多滑冰人才。”

现在,经常会有小学员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不只是因为(北京)冬奥会,也不是说范可新拿了冠军,就是我们平时的细节和积累,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认可,这就是金牌背后的力量。”张杰说,七台河“冬奥冠军之乡”的牌子可以影响几代人的精神面貌,拯救很多家庭,“七台河很多孩子就是为滑冰而生,为冠军而练,这里很多孩子会把滑冰当作一生的追求。”

七台河市业余短道速滑学校重点班教练李国锋说,目前来滑冰的孩子,家庭贫困的学生大概占比三分之一,学生来的时候唯一成本就是买个冰刀。“现在滑冰这条路也是越走越宽了,上大学的话都是全日制本科,重点班要上三年以上。”

同样在重点班教学的尹菲表示,“学生也有河北、吉林、贵州等地的,他们都是为着七台河‘冬奥冠军之乡’来的,不少家长把他们送过来,在这里陪着学习。”

05

一套体教融合模式

源源不断输送高水平运动员

滑冰已然成为七台河地方文化的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的不断出现,与七台河市实行的体教融合模式不无关系。七台河市总人口不到70万,但已经成为全国滑冰人才储备量最大的城市。

“我们在小学建立了初级班,有11所滑冰特色学校,为基础班也就是七台河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输送队员,基础班练习比较好的推送到重点班,重点班可以直接推送到省队或国家队。”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王宏斌告诉红星新闻,通过这样一个渠道,可以让七台河短道速滑底座打得更好,源源不断地产生和输送人才。

▲七台河体育中心

据了解,目前七台河滑冰学龄已经提至四五岁,这项体制建立之初,七台河短道速滑教练员和教育局工作人员到当地各个小学培养体育老师,建立了11所以滑冰为主的特色学校。这些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会把喜爱滑冰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每个学校大概选出20多人,这样便拥有了300人左右的初级班;从初级班到短道速滑业余体校时,再从中选拔100余人成立七八支基础班队伍。

基础班的孩子大概在10-12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基础班练习过后就要上重点班,为今后的省队和国家队输送竞技人才。

为了兼顾孩子学习,到了基础班需要到市体育中心上课的时候,当地政府出了一辆大客车,到了训练时间,就把孩子带到滑冰馆训练,下课后再把孩子送回家。重点班的孩子年龄大概在12-16岁,由于长时间训练,学习可能会受到影响,七台河市体育局、教育局会把学校老师请过来给孩子补习文化课。“在他们训练前把文化课补上,让他们两条腿走路,在社会上文化课不能丢。”王宏斌表示。

▲七台河体育中心的小运动员在交谈

这种体教融合模式从七台河训练滑冰队员的初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如今已经有40多年,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王宏斌也是土生土长的七台河人,从10岁开始,也就是1985年左右就开始学习滑冰。据王宏斌介绍,七台河滑冰群众基础比较好,孩子们多多少少会受到些影响,不是要为经济上做出多大贡献,而是有这个爱好,不滑冰好像缺少点儿什么。

七台河设立的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当地政府每年为学校冰场资助3万元。该市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冬奥会、世锦赛、世界杯、全运会、省运会等比赛中拿到名次,也会有10-100万元不等的奖励。

张杰教练也认为,七台河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运动员,与体教融合机制是分不开的。“我们把选材基础放在学校,结合学校课程安排,也能协调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再把业余的队伍选到专业队伍中来,是个非常好的过程。”